因陕西方言闹出的笑话有哪些(陕西笑话段子因陕西方言闹出的笑话)

陕西方言引发的趣事

赵德铭

我在陕西省长安县王曲镇的一个军营里服役了18年。由于部队里许多人不懂陕西方言,闹出了不少笑话。下面分享两个小故事,供大家一乐。

我的“孩”丢了

上世纪六十年代,电影并不普及。为了加强军民关系,每次部队放映电影时,都会打开营房大门,邀请王曲镇的群众来部队大操场观看。电影放映时,银幕中间会划一条线,一边是部队人员,另一边是当地群众,界限分明,互不干扰。

有一天晚上,电影结束后,一个小女孩站在操场上哭个不停,不肯离开,说她的“孩”丢了。当时清理现场的战士中,有一位1963年刚入伍的四川新兵,一听到“孩”丢了,觉得事情严重,便让小女孩在原地等候,自己急忙跑到操场上寻找“孩”。结果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,只好回来询问详情。小女孩依然坚持说她的“孩”丢了,找不到“孩”她不敢回家,怕被妈妈责骂。

四川新兵听后觉得不对劲,眼前的小女孩最多不过10岁,怎么可能有“孩”呢?于是他追问小女孩:“是不是你妈妈的‘孩’?”小女孩依然哭着说:“就是我的‘孩’!就是我的‘孩’!”

四川新兵听后大为惊讶,心想陕西的10岁女孩竟然能生“孩”,急忙将小女孩送到部队大门口的值班室。值班的是一位湖南兵,听了四川新兵的叙述后也一头雾水,赶紧向部队总值班室报告情况。

总值班室接到报告后,派了一位1960年入伍的陕西临潼籍老兵前来查看。这位老兵来到值班室后,哈哈大笑说:“你们也不看看,这个小女孩一只脚穿着鞋,一只脚光着,她只是丢了一只鞋,你们在这儿瞎折腾啥呢!”原来,四川新兵把陕西方言中的“鞋”(音“孩”)误认为是四川话中的“孩”了。大家听后纷纷到操场上帮小女孩找鞋,最终找到了她丢失的鞋。

我这儿没“麻达”

1961年,我们连队在河北省满城县石井村进行一项通讯工程。有一天,保定的一家军队医院派军医来我们连队为战士们体检。在体检过程中,军医为一位1961年8月刚入伍的陕西省蓝田县灞源乡籍新兵李增珠检查身体时,刚把听诊器放在他胸口,李增珠就说:“我这儿没麻达!”军医听后皱了皱眉;在检查心脏、肝脏等部位时,李增珠依然说:“我这儿没麻达!”

那位南方籍军医越听越生气,最终忍不住发火了,愠怒地对李增珠说:“你这个战士怎么这么调皮?检查你这儿,你说‘我这儿没麻达!’检查你那儿,你也说‘我这儿没麻达!’我问你,你身上到底哪儿装了‘马达’?”李增珠听后也火了,说:“我说没麻达就是没麻达!你想把我咋样!”

两人的争吵声惊动了连指导员陈元虎,陈指导员急忙赶来。听了两人的叙述后,他忍不住大笑起来,连忙向军医解释说:“这位战士说的‘我这儿没麻达’是陕西方言,意思是‘我这儿没问题,身体很好’,并不是说他肚子里装了‘马达’。”

南方籍军医听了陈指导员的解释后,恍然大悟,原来都是陕西方言惹的祸。于是,他赶紧和李增珠握手言和,消除了误会。

李增珠后记:李增珠刚入伍时是个文盲,不识字。但经过部队这个“大熔炉”的锤炼,最终从一块“毛坯铁”变成了一块“钢”。多年后,我在西安街头偶遇他时,他西装革履,扎着领带,背着高档包,头发油光锃亮,身边还跟着一位漂亮的女子。寒暄之后,我问他:“增珠,现在在哪儿工作?”他笑着说:“西安房管局!”从他的穿着和谈吐来看,李增珠至少是西安房管局的一个小领导了……所以说,部队真是个“大熔炉”,许多人经过部队的锤炼后,都成为了对党、对国家、对社会有用的人才!

传播正能量 共筑幸福梦

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黑山老碗会

刊头题字:龙栋良

投 稿:稿件须原创,文责自负,投稿邮箱1121639679@qq.com,稿件后附个人简介和联系方式,图片请以附件形式上传邮箱,声明原创文章的打赏,一周后以微信红包形式全额返还作者,平台一分不留。谢绝一稿多投。

声 明:本平台致力于介绍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、文化和历史。以联络乡情、共叙家常、铭记乡愁、传播正能量、共筑幸福梦为宗旨。坚决反对消极、反面、不客观的留言和评论,禁止发表人身攻击性言论或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反动性言论。倡导文明阅读,净化网络环境,自觉维护黑山老碗会声誉。欢迎转载和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