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982亿!双十一,狂欢的究竟是谁?(双十一笑话段子【幽默新闻】双11狂欢:打折狂欢热情变冷淡,年轻人质疑玩法复杂)

双11,曾经是购物狂欢的象征,然而如今,年轻人对这个购物节的热情似乎有所减退。我们不禁思考: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,年轻人是否还会继续为这个狂欢买单?

徐瑶,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商从业者,曾多次参与双11的购物热潮。在一个深夜,她精心计算了优惠,凑齐了价值1万多元的商品,最终显示的总价为6千多元,心中暗自庆幸。然而,在付款过程中,她发现自己像踩在薄冰上,绕来绕去,花费了40分钟,订单却始终无法提交。

她联系了客服,客服告诉她,预售订单只支持花呗支付,而她之前选择了信用卡。徐瑶感到无奈,这不是双11的规则吗?为什么要求她更改支付方式?

“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双11了。” 徐瑶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达不满,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共鸣。有人抱怨付了定金的订单比直接购买还贵,只能全额退款再重新下单。还有人感叹,经过半个月的攻略制定,最终只省下了1块钱,一气之下选择了退货。

双11的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,年轻人似乎不再愿意为之疯狂。李丽,一位95后,告诉我们,前两年双11时,巅峰罐头可以卖到19块一个,但如今她发现一个均价22.6元的罐头,这让她感叹,双11的规则越来越晦涩,价格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吸引人。

许多年轻人以前热衷于在直播间等待节目的开始,但现在他们的购物习惯正在改变。上海的王雨告诉我们,她以前是李佳琦直播间的忠实粉丝,每年双11前都会做好攻略,制定最优惠的购物计划。

去年,她花费了超过8000元,但今年,她却决定“一分没花”。原因很简单,工作太忙,而且直播间内的价格优势也在下降,直播质量也变差了。

不仅如此,像徐瑶这样的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在下降。她去年花了1.2万元,但今年的整体消费只有6000元,其中约2000元是提前给朋友买的礼物。徐瑶坦言,她实际的需求并不多,已经降级了许多。

“要想在双11买到便宜,就必须熟知游戏规则,做足功课,数学要好,还要在各种会场里找优惠券。最后,你还需要好运气,缺一不可。” 徐瑶感慨地说,双11的打折促销已经偏离了原本的轨道,规则太复杂,年轻人已经不想再玩这种游戏了。

消费者的疲惫也让他们寻找更多可替代的购物渠道。在美妆品类,一些人转向了中免日上这样的免税店,价格几乎是官方店的一半。而在日用消耗品方面,一些消费者发现线下购物更便宜且更便捷。

李丽,曾经是会在北京SKP最高消费十多万元买包的人,但现在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。她认为买一个新的手机壳、买一束花,都可以是一种仪式感。消费者正在回归线下,他们发现线下可能更便宜且便捷。不久前,她拿着一张满100减30元的线下消费券去了超市,花了70元买了洗衣液、饮料、抽纸等,价格明显比电商平台便宜。

虽然消费变得更加谨慎,但年轻人似乎还没有完全拒绝双11的魅力。李丽说:“我没有特意去控制消费的愿望,只要比平时便宜就可以买,而且买的都是会需要的东西。”她会注意购买的东西不会太贵,不会在她的工资或存款中占据很大的比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