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一些年轻人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,心理承受能力较弱,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小挫折便怨天尤人。马云指出,这样的年轻人难以成就大业,因为他们虽有潜力,却未经磨练。他强调:“生存的挑战仅是手段,年轻人应主动寻求艰苦的锻炼。”创业之路充满艰辛,没有吃苦的准备,难以持续。创业的结果难以预料,但创业者必须面对各种困难。例如,马云在1991年首次创业时,海博翻译社的首月收入仅为700元,而房租高达2400元,这让他遭受了不少嘲笑。为了维持翻译社的运营,马云亲自前往义乌、广州采购,翻译社开始销售礼品和鲜花,以此积累原始资本。1995年,马云创立中国黄页时,依然面临重重困难。他们仅租用一间办公室,使用一台电脑,精打细算每一分钱。当时,中国尚无互联网公司,海博网络成为首家商业互联网公司。马云将中国企业资料收集后快递至美国,由设计师制作网页并全球发布,利润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。1999年3月,马云在杭州创立阿里巴巴时,环境依旧艰难。为了节省开支,公司将办公室设在他家中。他和创业伙伴们不分昼夜地工作,地上放有睡袋,累了就进去休息。无论多困难,马云从未放弃,最终取得成功。他总结道:“成功的关键在于永不放弃。”比尔·盖茨同样是个工作狂。1974年,盖茨在哈佛大学二年级时,常在艾肯计算机中心钻研电脑,那时电脑使用者不多,他常因疲惫而趴在电脑上入睡。他的同学常在清晨发现他在机房熟睡。盖茨的计算机才能无人能及,他的导师对其聪明才智和旺盛精力赞叹不已。在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创业期间,盖茨除了谈生意和出差,就是在公司通宵工作,常至深夜。有时,秘书会发现他在办公室地板上熟睡。盖茨和合伙人艾伦常去晚间电影院,但他们将看电影视为休息,之后继续工作。1979年,微软迁至贝尔维尤,1983年宣布开发Windows。一位访客惊讶地发现,盖茨的房间没有电视机,甚至缺乏基本家具。盖茨常说,要成功必须付出加倍努力。“做常人不愿做的工作,吃常人不愿吃的苦,赚别人看不起的钱”,这是许多创业者的真实写照。马云在“西湖论剑”论坛上提到,浙商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他们百折不挠,不畏艰难,抓住每一个发展机会,他们的勇气和精神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成功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都非常吃苦耐劳,勤奋不懈。创业成功不仅需要资金和实力,还需要克服困难的耐力。吃苦耐劳是创业者的竞争优势,也是初创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。李嘉诚从茶馆跑堂做起;王永庆16岁卖米为生;霍英东20岁冒险采海草。印尼富商林绍良从“单车跑街的小贩”起家,常教导家族成员和企业员工要勤劳刻苦。这些成功创业者用辛勤汗水奠定了基业,他们的奋斗经历已成为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,激励着家族成员和企业员工。《财富》杂志对世界500强企业CEO的调查显示,72.65%的CEO认为,企业基业长青的最佳方法是全体员工的吃苦耐劳。因此,马云说:“创业者要有吃苦20年的心理准备,要规划好未来的路,预见未来的挫折。”